你,饅化了嗎?怎樣才算饅化,如果你已經有饅化現象,要怎麼去饅化?如何避免饅化現象?
饅化造成的材質和施打類型都不只有一種,
本篇文章會帶你了解饅化的定義,
和常見的饅化原因,包含如何處理饅化問題,
並且教你如何避免饅化現象,進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然年輕狀態
什麼是饅化?
饅化定義的話就是看起來不自然,整過型的感覺,然後臉腫腫的,就可以叫饅化。
饅化是始於中國應用的詞語,比較學術的名詞叫overfilling syndrome(過度填充症候群),比較口語的名詞叫pillow face(應翻成中文叫枕頭臉,但好像沒有人用中文這麼稱呼),為了好理解也傳神,現在大多以饅化來稱呼。
名詞上的定義比較抽象,找幾張照片去對比就會比較知道饅化給人的感覺:
這4組照片的右圖都會給人「饅化」的感覺,有看出他們饅化有什麼共通特色嗎?
答案就是:蘋果肌。蘋果就像是左右各裝了1個饅頭(枕頭),所以有以下的示意圖:
所以結論是有80%以上的饅化問題出在蘋果肌,其次的部分可能是在臉頰(<10%),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因為蘋果肌隨著年齡會下垂,但沒有解決下垂的問題而過度填充於蘋果肌,一開始少量可能不自然不明顯,等到愈來愈澎,接著親朋好友的詢問,
例如:你的臉怎麼看起來腫腫怪怪的?到那時候應該就蠻明顯了。
至於臉頰,通常接受醫美豐頰的人常常前提也會擔心自己打完變胖、變腫,在填補這部份就比較保守,所以相對比較少這部位過腫。
至於下臉的嘴邊肉,通常很少有醫師會在嘴邊肉已經存在的情況下讓嘴邊肉更大(也很少會有客人會想要填充這部份)。
上臉(主要是額頭、夫妻宮)的外觀就和鰻化沒有什麼關聯。
所以蘋果肌主要是饅化的位置,這部位在填充可以保守一點,尤其在提升蘋果肌的部份除非本來蘋果肌就凹陷,不然儘量不要以填充蘋果肌的方式來提升蘋果肌。
網路上也有許多醫學美容相關的術前術後照,其中有些已經有饅化,或是往饅化的方向走,可能民眾不自覺,甚至醫師自己也沒有留意到,例如下痢的圖片該網站有醫師教導如何避免饅化,但術後反而有一些些饅化的情況。
圖片來源:What Causes a “Pillow Face” from Fillers, and How to Avoid it. By Prasad:
中文的意思為:造成饅化的原因為何?如何避免饅化。雖然此醫師(Dr. Prasad)教導如何避免饅化,但看他的案例雖不嚴重,但都有一些些的饅化感,蘋果肌有下墜感。
我們常常可以很明確感覺到,這位藝人臉看起來腫腫怪怪的,感覺整過頭,我們人眼要判別臉自不自然其實可以很直覺的看出來,但要說明有時又會說不上來,就是覺得怪怪的。
其實可以教大家如何分辨,你覺得這個人看起來整過頭、怪怪的,妳再去注意看他的蘋果肌往往是過澎的。
教大家分辨其實主要目的也是要大家知道不過度去填補自己的蘋果肌,筆者常常在客人求診時都希望自己的蘋果肌再澎一點,有時就要適時的幫客人踩剎車。
如何避免饅化,避免走向饅化而不自知!
如上所述,80%的饅化是因為蘋果肌不自然的過澎所造成,所以避免饅化就是小心不要讓自己的蘋果肌過澎,這時有讀者可能會有一個印象,就是拍照時看到蘋果肌不就是要澎澎的看起來甜甜的,感覺很好啊?
重點來了,我們的蘋果肌是隨著不同的表情會有不同的構型,其實我們蘋果肌再笑的時候才會澎澎的,不笑的時候是要平順或微澎即可。
我們看照片時有蘋果肌澎澎的就像是掛上兩顆小蘋果,是因為拍照時通常會笑,不笑的時候很澎就會饅化。
不能把笑的時候的蘋果肌構形套到不笑的時候的構形,不然就會饅化!
所以要有好看自然的蘋果肌就是,沒笑的時候蘋果肌是平順或微澎、微笑時微澎,大笑的時候蘋果肌更澎出,但顴骨是圓弧的突出,不論五官長相如何,只要你看這個人(藝人)很好看,都是符合這個定律,不論男女、不論老少。
以內田有紀為例,算是少數承認自己有整形的藝人,上圖是40多歲的樣貌,雖然還是稍可看出
40多歲和20左右還是有一些成熟的韻味,但還是很美、很自然,你會發現都會符合這個定律
(不笑平順、微笑微澎、大笑大澎),但顴骨又不會過度突出,且顴骨下銜接臉頰是平順或微凹而不過凹。
為了讓自己的外貌比同年齡年輕,一般不論是微整或是手術整形,極限差不多外觀年輕15歲,加上化妝或鏡頭打光修飾可以到近30歲,但素顏就是15歲差不多就是極限,硬要年輕可能會失真。
以前韓國總統夫人金建希為例,左圖在沒有表情的狀態,蘋果肌平順看起來很自然,筆者覺得面容很好,狀態也很好,而中圖、右圖就開始有點饅化的感覺,沒有表情時蘋果肌過澎
同一個人,同樣是在笑的時候,
左圖的蘋果肌微澎,顴骨凸出且不突兀,算是自然,中間的圖蘋果肌又更澎,顴骨往外澎出有一些突兀,左邊顴骨延伸下來的曲線,已經有一些饅化。右圖就是很典型的饅化,蘋果肌過澎、顴骨太凸出。
延伸閱讀:蘋果肌是什麼?下垂怎麼辦?3大原因說明,再也不怕鬆垮無彈性!
對饅化的誤解
覺得只要填充就會饅化,拒絕一切填充
自然為前提,傾聽和尊重客人的美感定義
怎麼補要補多少,就像美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同一個藝人,可能有人覺得偏瘦,有人覺得還好,有人覺得偏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本來就有不同,合乎現代審美觀的自然美感我覺得都很好。
同樣是深田恭子,臉偏骨感、中等、偏澎潤,都很好,三種類型都會有相對的擁護者。
回到填充的話題,很多人會擔心變饅化、臉變腫,其實這部份能同理客人的擔心,畢竟每個人想要的澎度不同,有些人喜歡骨感,有些人喜歡澎潤,只要自然的情況下每個人說的都對。
筆者我覺得都很認同,而且也不是醫生說了算,醫生有自己美感的信念,但也要尊重客人對自已美感的定義(只要是合乎當代認同的自然美感)。
施針的醫生要在施打前的諮詢很重要,確認一下客人想要的效果,除非客人要的脫離美感,假如客人怕過頭,想要先保守修,建議2cc,客人想先打1cc,我覺得是ok的。
畢竟客人沒辦法像醫生可以事先就知道2cc最後是什麼樣子、1cc最後是什麼樣子,1cc打完之後過一段時間想加再加,甚至覺得1cc就可以了,也很好的。
避免饅化但也不要過度恐饅
避免饅化很重要,但也不要過度恐饅而聞補色變
不過度填充是準則,尤其是蘋果肌的部份,不過也不要過度擔心填充,以為填充就是會饅化,要了解的是,外觀老化主要是2個原因:
皮下組織的流失和鬆弛,因此只靠拉提去企圖改善所有的老化就有可能會失真,如下例:
雖然沒有饅化的情形,但看起來就是怪怪的,原因出在過度的拉皮,此例的過度在哪裡呢?就是嘴角「裂得很開」(joker smile)
過度的拉皮,有嘴角拉很開,像小丑般的笑容(joker smile),眼尾上吊感(Cat-eye look)
過度的拉皮(overdone facelift look)案例,眼尾上吊像貓眼(Cat-eye look)/狐狸眼(Fox-eye look)
因此對於凹陷需要改善的情況,例如淚溝、法令紋、木偶紋、夫妻宮凹、臉頰凹…等,本來就需要填充,不填充而以其它方式改善,就有可能有失真的情形。
巨量填充三要素,只需掌握好解剖/美學/手感
巨量填充,只要掌握好解剖、美學、手感三要素,也不用擔心饅化
面部的皮膚+皮下組織至少有6層,最多有10幾層,每個部位的層數有所不同,有變胖變腫的層級、有澎潤外觀變年輕的層級,以注射微整形而言和手術不同的是切開到哪一層可以一目了然,但施針注射在哪一層需要醫生的經驗:解剖/美學/手感三要素缺一不可,就不用擔心饅化。
以下例筆者處理的個案,填充在適當的位置即便填充的量很多,臉變澎潤了,給人一種幼態感的感覺,下述案例採分次調整,累積總量共填充了20幾cc的玻尿酸,只要填在該填的位置,也不會有給人變饅化的感覺,但是只要填的位置層級不對,就算是0.5cc也會造成饅化。
個案原本消瘦無精神的感覺,在巨量填充20cc之後,澎潤感給人一種幼態臉的感覺,沒有饅化感,個案也擔心補太多而分2次填充,可以看到下巴的痘痘變痘疤,差不多為期1~2個月。
另外值得注意的即使個案是用吃胖的方式也得不到這個效果,因為吃胖也會多了不想多出來的脂肪
(例如嘴邊肉、蘋果肌變大高光點下降有下垂感、上眼眶原本有微凹的深邃感也會消失),
但填充就可以只補在加分的層級(深淺至少6層),跳過扣分的層級。
一樣是偏消瘦骨感的案例,此個案希望還是帶有骨感,約施打10cc玻尿酸,因此跟上例比起來比較沒有那麼澎潤,也是ok的,重點是澎潤的程度是可以客製化的,不是醫生說了算
饅化的元凶是玻尿酸,膠原增生劑不會饅化?
饅化不是只有玻尿酸過量或位置不對才會發生,所有的填充物、膠原增生劑都有可能會發生,例如可以搜尋關鍵字:ppt 饅化 某產品,應該可以看到一些心得分享,
對於填充物饅化來說,通常玻尿酸可能是最好處理的,有些診所對打降解酶也是一種方法,但施打還是小心不要降到本身的玻尿酸,至於筆者是以玻尿酸融合法的方式處理,不會影響自體的玻尿酸。
至於其它的填充物可能就不是那麼好處理,通常無法完全消掉並或多或少存在沾黏的情形(少量沾黏通常感覺不出來),所造成的饅化可能要搭配減容拉提的方式來改善。
玻尿酸是目前極少數的材質,有那麼一天妳想回到原點也可以做到的填充物。愈是擔心有一天造成無法挽救的饅化的話,那就愈要選擇進可攻退可守的玻尿酸。
久了會位移會饅化
目前醫美的觀點是,長膠原的產品不會有位移的情形,不會長膠原的產品就有可能會位移。
其實筆者我本人對這個論點是認同的,但要知道幾個重點,長膠原不會位移就是利用沾黏的機轉,少量或分散的沾黏外表是看不出來,但沾黏幾乎是一直存在的。
因此累積到沾黏明顯到外表看的出來時要處理就會很棘手,有時用手術也無法完全移除。
玻尿酸本身是所有產品目前來說最不易產生膠原的填充物,在其他的醫學應用是潤滑(注射於退化性關節)和防沾黏(腹腔手術後防止沾黏),如果施打不當的確有可能位移,但掌握好施打技巧就不會有位移的情形。
就好比膠原增生劑,掌握好施打技巧沾黏就不會因做表情被看出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玻尿酸跟其他填充物一樣,注射都需要有它相對應的注射技巧,避免反效果等副作用,甚至併發症。
如何去饅化?
當個案饅化想要處理時,我們可以區分成三大類型,玻尿酸造成的饅化、非玻尿酸(自體脂肪、膠原蛋白增生劑)造成的饅化、過度拉皮(例如線雕)造成的饅化。
玻尿酸造成的饅化
玻尿酸造成的饅化是這三大類最好處理的,其實可以不需要用到降解酶,筆者是使用玻尿酸融合的方式即可改善,也不會影響到身體自身的玻尿酸。
至於殘留的部份也是最少的,因為它是目前填充物不會刺激膠原增生,也代表相對不會有沾黏、硬塊、結節等問題,是少數要回到原點也可以做到的產品。
所以相對來說,對於害怕醫美療程有無可挽回的情況前提,玻尿酸更是要列入首要考量的選項。
非玻尿酸(自體脂肪、膠原增生劑)填充造成的饅化
這類型比較複雜,理論上要把過多的填充,如果是自體脂肪就是把脂肪抽掉(抽脂)或消掉(消脂或溶脂),而如果是膠原增生劑所造成嚴重的饅化、硬塊,要讓膠原消掉早期是使用類固醇,但成效有限,
目前是以抗癌藥例如5-Fu / methotrexate +/- 類固醇做為治療,但也無法完全移除,施打的量也要非常小心,一旦量過多也會造成正常組萎縮的情形。
Eruptive granuloma after injection of Ellansé® successfully treated using methotrexate
過度拉皮(例如線雕)造成的饅化
線雕造成的饅化有2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原先嘴邊肉較大的人做線雕以顴骨弓為錨點時,就會把嘴邊肉移到顴骨和蘋果肌處
的確嘴邊肉會因為線雕而改善,但是比較可惜的筆者覺得有2點:
(1):下顎線會變成偏向錐狀形,以臉型來說目前大眾還是偏好鵝蛋形(但還是有人比較喜歡錐狀形)
(2):嘴邊肉改善了,但那塊肉只是跑到別的地方(顴骨、蘋果肌處),導致顴骨變寬、蘋果肌變大。
通常這樣的情形如個案想改善的話,筆者通常會建議等時間自行讓那塊肉自己退回原本的位置,
通常差不多半年可以退至術前,如果等不及可能考慮線材移除(較不建議)
或是另外的療程將組織拉提至夫妻宮,
筆者是以3D無痕筋膜提升來改善。
<圖片取材自網路,國外線雕的診所做的術前術後廣告>
很可惜目前的嘴邊肉要效果好只能移到顴骨處,改善了嘴邊肉,犧牲了顴骨美觀,如果能只靠線雕就移到夫妻宮就很完美,可惜目前世上還無此技術,另一可惜是線雕的持久度仍無法持久…
<圖片取自網路,國外線雕的診所做的術前術後廣告>
一樣的問題嘴邊肉的肉不會不見,只是移到別的地方(顴骨、蘋果肌),這樣的外輪廓結果也不是我們希望的曲線。
第二種情況是可能線雕後造成淋巴循環阻滯,於局部腫脹的情形
原本也算好處理的情形,腫脹通常1至2週,少數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通常可以等時間自行消退,如果持續較久者或者希望腫消較快或許可以考慮服用消腫用藥來改善,也比較不建議移除線來改善,因為急性期通常會自行消退,但過了急性期仍腫,那時線通常就更難以取出,尤其是可吸收線已開始吸收黏附於組織。
此時的腫已是亞於急性、甚至慢性期的腫,處置方式要以病灶下注射(intralesional injection)藥物為主。
參考文獻來源:Facial Thread Lifting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nalysis and Treatment
典型線雕急性期的腫脹,大部份會自行消退,少數急性期過後仍腫的個案建議就要進一步處置,除非非常少數極端手法的線雕(例如不可吸收線材以封閉式迴路進行),不然通常無需取線(一段時間後線通常也難以取出)的方式來消腫。
至於手術拉皮造成的饅化就比較複雜,deep plane或high SMAS都有可能發生(deep plane稍高於high SMAS),可能再次手術修正,非手術的話筆者是以3D無痕筋膜提升來改善。
有些拉皮會搭配自體補脂,過度補脂或位置層級不佳也是可能造成饅化的原因之一。
拉皮的饅化和補脂的饅化處理方式各有不同,要對症才可以有效的去饅化。
<圖片取自網路,國外診所做的術前術後廣告>
嘴邊肉是有因為拉皮手術有所改善,比較可惜的是中臉變大有蘋果肌下垂感,這部份可以改善讓個案的效果更好。
饅化修復、去饅化案例分享
饅化通常是因為蘋果肌過度的澎大,至於去饅化或者說饅化的修復就是要讓蘋果肌在沒有表情的時候是平順的,也就是把過澎修飾平順一些,通常有線條感的話也可以一併改善。
提升可以以減容式的提升、拉提式的提升、支撐式的提升來改善。
此例可以以減容式的提升,搭配3D無痕筋膜提升的方式來進行,另外也可以填補淚溝、印地安紋、法令紋,讓蘋果肌減容以外也可以改善線條感,也讓下垂的蘋果肌得以提升
此例的蘋果肌較澎,顴骨凸出明顯,以3D無痕筋膜提升來將蘋果肌提升,讓蘋果肌最澎處的高光點往上移(提升),並且讓顴骨凸出改善,另外法令紋的改善除了撫平法令紋以外,也可以支撐蘋果肌,讓下垂的蘋果肌得以提升。
帶有嬰兒肥的狀態蘋果肌高光點位置不佳會有給人臉胖胖的感覺,所以3D無痕筋膜提升帶以減容式的提升,加上淚溝的改善、肉毒桿菌針對咀嚼肌痙攣造成肥厚,瘦小臉,如此可以讓臉部更為精緻
結論
饅化並不是一夕之間形成的,而是來自於長期不當的填充、錯誤的美感追求或過度的拉提。真正的年輕與美感,應該建立在自然與和諧之上,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澎潤或緊實。
若能理解(不笑時平順、微笑時微澎、大笑時自然澎出)的蘋果肌黃金定律,就能在微整或手術中避免走向饅化。
選擇專業醫師、適度填補、正式評估自己的需求,才是延續美麗與自信的關鍵。別讓饅化成為醫美之路上的遺憾,當發覺自己走向饅化的道路時,即時停止並尋回去饅化的道路,找回屬於自己的自然年輕狀態。
快速釐清饅化,饅化問答QA
Q1|我很怕變腫,還能填嗎?
A:可以。先少量、或分次、筆者在注射時也會在動態表情和靜態表情上做微調上的平衡,能夠降低饅化風險,
讓你在靜態表情上享有靜態的美感,動態表情上擁有動態該呈現的自然輪廓(和表情)。
Q2|想「年輕很多」可以一直加量嗎?
A:一般以自然年輕感為目標。過度追求「回春跨度」,常是失真的開始。
Q3 |玻尿酸和生長膠原的產品怎麼選?
A:看你的目標、與可逆性在不在意。除了無法自長膠原的功能之外,大多膠原增生產品能做到的塑形和調整玻尿酸也能完成。
(有些個案甚至對比 在求診筆者和他院施打膠原增生劑後,個案回饋前者更貼近期待的自然感)。
多數選擇膠原增生劑的個案主訴求是為了術後的自然呈現,而筆者的無饅填充和3D無痕筋膜提升都能達到整體年輕自然的效果,並且術後立即呈現,無需等待膠原生成期;當次可見初步變化,結果也可預期,具可逆性的特色也讓風險管理(如沾黏、結節)更可控,便於為個案在現場微調整體比例和線條。
Q4|我想要自然,玻尿酸會不會很假?
A:自然度來自施打層級與比例,不是施打材質本身。玻尿酸的好處是當下可看可調,必要時也可逆,風險控制比較主動。
Q5|我原本選膠原增生劑就是想要「慢慢變好」,玻尿酸也可以嗎?
A:慢變沒問題;但若你有時程需求或想要精準修形,玻尿酸能當天完成主要輪廓,之後再微調,同樣能維持自然走向。
Q6|玻尿酸一次能打多少?分次需間隔多久?
A:無通用上限,筆者會評估骨架與結構,搭配個案的治療目標,保守作法是先60-70%效果,讓玻尿酸與自體組織融合後,水腫退了狀態穩定後,2-4週後可再回診微調。
Q7|為什麼常見在中臉(蘋果肌/顴區)?
A:中臉承接光影與表情動態,把「笑時的形狀」搬到不笑的臉,最容易出事造成饅化。
Q8|怎麼看動態是否自然?
A:可以拍 不笑/微笑/大笑三張同光源照片;不笑若仍澎、顴弧外拋=紅燈。也可以直接來我的診間討論和評估
Q9|如何選擇診所/醫師?
A:選診所/醫師:先看審美與動態評估是否與你一致,能否改善困擾和需求,再看溝通、風險告知與追蹤是否到位。
筆者(一部份我的打法比較偏向拉提式的打法(填充)或是肉多的做減容式的拉提;然後衛生局對「打法」比較容易找麻煩,像為什麼三明治打法後來他會改三明治法,也是這個原因)、以3D無痕筋膜提升等客製規劃,搭配可逆材質與完整追蹤,目標是自然、填充兼拉提
彥靚診所|黃政達醫師
- 專業醫師的品質認證
雙重效果,不只「填補凹陷」更能「拉提肌膚」一項產品擁有兩個以上改善效果。
- 藝人、名人與部落客指定御用診所
本院為原廠認證之醫師,施打手法精緻細膩,利用微整形達到整型效果,複合式療程整體自然有感,不論是填充物或拉提療程,都能達到理想效果。
- 專業醫師護理團隊
醫師定期進修,護士每季特訓研習,皆獲得技術認證,提供顧客安心醫療品質。
(本文由彥靚診所專業撰稿/診所專業醫師共同審稿)
【此網址為治療說明及衛生教育資料之輔助圖片,非屬醫療廣告宣傳行為。提醒您各項療程的適應症不盡相同皆有副作用、禁忌症等狀況,療程詳細資訊及規劃以醫師現場評估說明為主,且成效因人而異。未經彥靚診所授權同意,請勿節錄或轉載本站圖文,翻印必究。】
【提醒】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3/01/04公告:「『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 本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若有副作用等使用問題,請洽醫師諮詢。 ※網站照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效果因人而異。依據衛部醫字第1031660048號、衛署醫字0990262180號、衛部醫字第1031662939號辦理,宣傳名稱與仿單不盡相同(Off-label use);任何療程介紹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請特別留意。